一、项目背景
破解再婚家庭因结构复杂易产生的心理疏离、权益认知模糊及家庭融合困难等社会问题。巴彦淖尔市婚姻家庭协会通过学校班级专项问卷与访谈进行了扎实调研,精准把握了服务对象在亲子沟通、情感调适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进而通过提供定制化家庭治疗,有效提升其家庭幸福感和应对能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二、项目目标
聚焦再婚家庭,旨在为其中的妇女儿童提供专业化心理关爱与权益保障。项目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适,有效化解再婚家庭特有的心理压力与情感困扰,增强家庭成员幸福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是维护特殊群体权益、传递社会关爱的暖心工程。
三、主要做法
本项目聚焦再婚家庭的心理需求,提供系统性心理支持服务。核心服务内容包括精准筛选需干预的家庭,为其提供专业家庭治疗,同时开展定期案例督导;采用“宣传-筛选-干预-总结”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并通过签订契约书、家校联动等方式,有效保障服务参与度与实施效果。
在执行管理层面,项目注重科学管控:由资深咨询师团队主导,依托个案剖析、技能培训和效果反馈机制严格监控服务质量;建立动态改进机制,针对反馈效果不佳的个案,及时调整咨询师力量并增加服务次数,确保服务实效。此外,项目依托稳定且持续学习的专业团队运作,还与妇联、学校构建合作网络,为向常态化服务机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在理念与模式上具备显著创新性。服务理念方面,突破被动等待的传统模式,转为主动筛查与精准干预,借助家校联动机制确保真正有需求的家庭参与服务;运作模式方面,采用“筛选-协议-治疗-督导”的闭环管理,以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提升服务对象的参与依从性,且效果评估不仅关注过程,更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实效监控与及时改进。同时,项目善用微信群、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高效推进宣传招募与项目管理,既扩大了服务覆盖范围,又提升了运作效率,为传统心理服务注入数字化活力。
四、社会影响
该项目依托妇联指导与专业服务支持,形成较强社会影响力与较高美誉度,其系统性强、流程清晰的项目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心理服务与家庭支持领域的创新示范。
项目服务时长为7个月,服务频次精准高效,平均为每户服务对象提供4次服务,近两年已实现300人次直接服务。通过回访调研显示,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同时获得各级妇联的高度认可。通过有效整合专业力量与志愿资源,不仅切实解决了再婚家庭的实际痛点需求,更成功弘扬了关爱互助、专业奉献的志愿精神,具备显著的社会意义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