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内蒙古妇女网!

冯艳丽:勇敢攀登航天新材料的高峰

发布时间: 2025-05-26 来源: 内蒙古妇女网

未标题-1.jpg

见到冯艳丽的时候,她身着蓝色工作服,秀气的面容,和蔼的笑容,让人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

在一线奋斗30多年,冯艳丽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无限热情。“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这个职业,它让我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我很幸运,这么多年能够专注于一项工作。”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科技委常委冯艳丽对她所从事的新材料事业的热爱溢于言表。

在航天科工六院46所,冯艳丽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号“当代织女”,这源于她专注了半辈子的研究领域——高性能F-12纤维。

如今,她和团队历时30多年研制的F-12纤维(属于高性能杂环芳纶)已在航空、航天和高端民用领域实现了国产化批量应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和项目主要完成人,冯艳丽曾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批航天报国突出贡献奖,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航天、航空领域急需高性能芳纶,这种纤维材料的拉断力是同样粗细钢丝的5-8倍,重量仅仅是钢丝的五分之一,可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壳体及航空飞机上,强度高、韧性好,且质量更轻。但当时高性能芳纶产品和制备技术受国外垄断和封锁,为使这一关键原材料的使用不受制于人,航天科工六院决定自主研发,产品代号“F-12纤维”。冯艳丽受命加入研发团队,负责F-12纤维的纺丝、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万事开头难。研发工作刚起步时,没有技术资料可参考,没有生产工艺可借鉴,没有研制经验可依据,也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一本《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成了冯艳丽的启蒙老师。她边学边干,每天与同事们不停地纺丝、后处理。作为技术负责人,每一批实验的情况、每一根纤维的性能数据、每一个异常问题,她都记录在案,仅工作笔记就记了十几本。对数据的研究和整理常常会让她发现问题,在工艺实践中又会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开始纺丝实验时,试用的每一种溶剂都有毒且味道刺鼻,纤维后处理时也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纤维经第一道处理出炉后呛鼻的味道经常弥漫整个实验室……每次实验下来,冯艳丽都感到头昏脑涨。因为常年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嗅觉已基本失灵。

“没有泵往上打,我们三个人就踩着梯子往上送。”刚开始做纺丝实验时,一次需要用200多公斤纯水,那时单位没有纯水制取设备,冯艳丽要和同事们去好几个实验室备水,50斤重的水桶需要7、8桶,再踩着梯子将水送入2米多高的储水箱中,十分费力。“好在一切都挺过来了。”回首往事,冯艳丽感慨万千。

2002年,冯艳丽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并在短时间内制备了几十公斤的纤维,其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当年的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说:“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没有被吓到,而是坚定信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2008年,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某重要项目急需国产芳纶及织物,他们找到航天科工六院46所。了解产品需求后,冯艳丽和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设计、研制出三种新规格的F-12纤维,其中23texF-12纤维是当时国内规格最细的杂环芳纶。在研制过程中,冯艳丽解决了纺丝成型工艺控制难等技术难题,使纤维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满足该项目的指标要求,开启了F-12纤维在航空领域的首次应用,也为后续实现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了F-12纤维在浮空器飞艇蒙皮、航空飞机发动机等领域的国产化批量应用。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她说。30多年来,冯艳丽亲历了F-12纤维从无到有的研制过程,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制到产业化生产的跨越,现如今这项技术早已突破发达国家的封锁和产品垄断,在军民两用多个领域实现了国产化批量应用。F-12纤维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冯艳丽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先后申请、获批多项技术发明专利,作为第一完成人编订了多项F-12纤维及织物产品的企业标准,并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

冯艳丽坚信,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因此,她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新材料研究的伟大事业中,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去面对每一项任务。不回避困难,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这种精神和品质使她在科研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她对科研工作怀有一腔热血,并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去追求科学真理,这种热情让人深受感动。

2018年,冯艳丽成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积极履职尽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几年里,冯艳丽先后结合内蒙古实际和自己的工作领域,向人大提出了多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建议结合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军工优势,在内蒙古开展一些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同时还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人才和高等教育资源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内蒙古、建设内蒙古。这两条建议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

“我提出建议后,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但有关部门负责人还是立即与我进行了视频沟通交流,对我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并将其列入了后期督办事项。反应之迅速、措施之有力,让我感触很深。”冯艳丽激动地说。

同时,冯艳丽关注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她深知科研经费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提出了多项关于优化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的建议。她呼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管体系,以确保研制经费的充足,防止经费的浪费和滥用,让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为科研工作创造最大的价值。

此外,冯艳丽还积极倡导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科研动力。

在冯艳丽身上,我们看到了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也看到了女性在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她始终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科学的热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她是当代巾帼工匠的杰出代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女性的科技力量。

 

作者:雪峰 任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