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杜尔伯特草原上,有一位善良质朴的蒙古族老阿妈,她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平凡的奉献中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都贵玛。
她抚养了28名孤儿,并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些“娃娃”,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她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孤儿们的无私关爱,也体现出了民族大爱和民族团结的精神。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1959年至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嗷嗷待哺,因为缺乏食品,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多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上上下下抓紧筹备,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布置接运孩子的任务。凡有接收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要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牧民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
这些“国家的孩子”中有28个孩子被送往四子王旗临时保育院。当时,年仅19岁的草原少女都贵玛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被确定为保育员,承担起了照顾他们的任务。这些孩子最小的刚刚满月,最大的也才6岁。都贵玛用温柔的爱和宽广的胸怀,给孩子们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脑木更苏木保育院条件比较简陋,只有一顶蒙古包。在蒙古包里,都贵玛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这样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他们。
每到晚上,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跟着闹的场景,让年轻的都贵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喂饭、把尿、换衣、洗衣、哄孩子们入睡、给孩子们盖被子……都贵玛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从早上忙到晚上,从夜间熬到清晨。
一旦有孩子生病,都贵玛还要冒着寒风疾雨,骑马奔波几十里地送孩子就医。有几次,数九寒天,她骑马飞驰在雪原上,还被草原的饿狼追着跑。渐渐地,都贵玛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通过检查孩子们的尿布,根据排泄物的颜色、气味,来判断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有一天,“小不点”呼和突然跑过来连声叫都贵玛“额吉”,她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张开双臂把孩子搂进怀里。晚上,呼和甩着小胳膊撒娇,执意要和“额吉”一起睡。同是孤儿的都贵玛,最能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她含着泪把小呼和拥入怀里,轻声哄他入睡……看着一屋子的孩子在浓浓的夜色中甜甜地进入梦乡,都贵玛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就这样,当时还没有成家的都贵玛,成为了28个孩子最亲最美的额吉。在她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个个健康茁壮,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这在那个缺医少药、经常挨饿的年月,堪称奇迹。
“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都贵玛有两样“宝贝”,一个是28个“国家的孩子”,一个是褪了色的旧药箱。这个来自都贵玛一位老师赠送的药箱,见证了草原上30多个孩子出生的奇迹,也蕴藏着都贵玛成长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看到身边的孕产妇在分娩时遭受的痛苦和威胁,都贵玛心急如焚,于是在1974年,她报名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生技术及产科医学知识。
回忆起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年近83岁的都贵玛记忆犹新。那是1975年的一天,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离这里最近的医院在100多公里外。听闻此讯,正在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背起药箱,跨上马背,一路疾奔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从此,都贵玛成了这片偏远草原上产妇们的“保护神”。
都贵玛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生的独特技术,10多年间,她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性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她说:“只要孕产妇有需要,不管多忙,我都会赶过去。党和政府让我有机会学习、掌握这门技术,救助母亲和孩子就是我的责任。”
2016年,都贵玛亲手把这个珍贵的药箱送给了四子王旗蒙中医院的玛希毕力格医生。赠送药箱那一幕至今都让玛希毕力格感到无比庄重而自豪,他告诉我们:“布满岁月痕迹的药箱上,覆着一条象征智慧、寓意健康长寿的蓝色哈达,哈达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盒火柴。这个药箱是都贵玛额吉的老师送给她的,而她又送给了我,这不仅仅是我们草原医生的薪火相传,更是责任的传递。”
“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如今,都贵玛已搬到乌兰花镇生活,虽然年事已高,可助人为乐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她时时刻刻牵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些牧民进城看病承担不起医药费,都贵玛主动为他们垫付医药费;得知当地一所小学有50多名贫困学生,她拿出5000元帮他们交纳相关费用;在牧区生活的老邻居、老朋友,来乌兰花镇办事,没有歇脚的地方,总会收到都贵玛热心的邀请;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中秋节、国庆节,都贵玛还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居民共话情系边疆、孝老爱亲、家风传承、子女教育等话题。
“我这辈子做的这些事,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帮助更多的人。”都贵玛说。
多年来,都贵玛赢得了许多赞誉。她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她更是“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民楷模。
重温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仅是为了表达敬意与感恩,也是为了更好地诠释、探寻故事背后直抵人心的力量——大爱的力量,民族大团结的力量。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着不胜枚举的动人故事。56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克服无数艰难坎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守望相助、凝心聚力的大家庭。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奋斗的结果。
今天,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