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内蒙古妇女网!

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发布时间: 2020-06-22 来源: 内蒙古妇女网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一个周末,我带女儿在家附近的游乐场玩,看到一个混血女孩,大概四岁,旁边坐着一个中国的长辈,是她的外婆,女儿一进游乐场,就直接往这个女孩的方向跑,我跟在他的后面。

这时来了一个大概八个月的小宝宝,在我们周围爬行,他时不时的坐起来,开心的拍拍手。两个女孩对这个小宝宝也是很感兴趣。

这时,混血小女孩跑到外婆的身边问:那个小宝宝为什么总是流口水?外婆大声的对那个女孩说:关你什么事啊,别人家的闲事儿少管!外婆从来不管别人家的事儿!我听后我觉得很震惊,后来几天我脑海中反复出现那个女孩被批评后失望的表情。

这让我想起之前发生过的很类似的一件事。那时,女儿正在长牙,天天流口水。一天领居家一个六岁半的小女孩琳达在楼道遇到了女儿,她看着女儿好久,然后也问了她妈妈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她一直流口水呢?妈妈告诉她:因为宝宝在长牙,长牙的时候就会流很多口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小姑娘听完想了一下,继续问道:为什么长牙就会流口水呢?他妈妈回答说:亲爱的,这真是个好问题,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记下来一起去查资料吧?一周之后,我在楼道再次遇到琳达,她兴奋的跑过来对我说:原来每个人嘴巴里都有个工厂,会产生口水,如果我们的嘴巴感觉不舒服,工厂就会产生更多的口水,希望让嘴巴舒服一点。可是小宝宝的嘴巴太小了,口水太多就会溢出来,所以他们才会流口水。你看这多酷啊!

当时我没有对这件事很在意,知道最近遇到了游乐场这件事,才忆起琳达仰起头认真和我解释时,语气里带着的兴奋劲和成就感,我想,琳达发亮的眼神背后,闪烁的正是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也是最宝贵的!

好奇心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也是如此的脆弱,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我们扼杀。

同样两个两岁的孩子,一个说叶子是绿色的,另一个问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通常第一个孩子会受到更多的赞扬,知道答案的确值得肯定,但能够提问其实更应该被鼓励,我们都太渴望孩子知道答案,却忽视了孩子提问更应该被鼓励,我们都太渴望孩子知道答案,却忽视了孩子提问的价值,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可贵。

当孩子提问时说明他是在动脑筋的,提问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父母重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提问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意思就是说:求学问,首先要学会提问,不学会提问,不是真正的求学问。孩子提出的为什么,是他们思维萌芽的土壤,也是他们走进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兴趣的起源,是让孩子探索知识的无限动力。

据说一个孩子在四岁之前,会问四十万个问题,而父母如何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管孩子问多么奇怪,多么天马行空的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的听完,然后鼓励他说: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妈妈都没有想到过呢!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把答案简要的告诉孩子,但要记得,要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做不仅能够进一步鼓励孩子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未唯一或者一成不变的。

如果孩子的有些问题,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请不要随便的否定孩子说:这有什么好问的?大人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或许正是一个好问题。你可以诚实的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答案,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这样做不仅能够鼓励孩子提问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承认自己不知道并不可耻,通过学习就可以弥补。

前几天,我遇到琳达的妈妈,特意询问了之前爱意达向我解释流口水这件事,她妈妈回忆之后告诉我说:当时他带着琳达一起去了图书馆,他鼓励爱意达拿到这个问题以后向管理员寻求帮助,看看有什么书籍可以解答,管理员推荐她阅读《人体百科》这本书,然后妈妈给琳达读了相关的内容。

我身边有很多的父母都会这样做,他们希望孩子懂很多的知识,也愿意花时间来教孩子,不过他们教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

我常常在图书馆见到父母带着两岁左右的孩子找某个主题的绘本,在图书馆,很多四五岁的孩子,自己在找书,然后会特别骄傲的告诉你说:我在做一个调研!我也常常在动物园听到周围的孩子惊呼:妈妈你是对的,海豹真的有手!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而是挖掘和引导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让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技能。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温柔的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吧,教他们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