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几岁的孩子,大多数爸妈都要面对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孩子磨蹭。小家伙们没有时间观念,从起床穿衣就开始磨蹭;大孩子们更别提,写作业从没有痛快过,永远都是拖拖拉拉。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拖沓,不会安排时间,但是你教过孩子怎么管理时间吗? 会时间管理的孩子,不仅效率高,还解放了父母,而孩子天生是不会时间管理的,都是靠后天培养的。
所以,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自然也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先帮孩子认识时间。有的孩子根本就快不起来,你越催他,他越慢,为什么?因为他不认识时间。他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钟、10分钟、半小时是多久,不知道能做多少事,也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事情。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到了上小学,在老师的督促下,才慢慢加快速度。
如果你让三四岁的孩子,按照顺序做事,他们会遵守的很不错,例如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饭,如果你改变了其中的一个顺序,他就显得手足无措。
他们还有个时间盲区,例如他说下星期他要去奶奶家,而往往两三天后,他就开始哭闹,怎么还不带我去奶奶家?因为他不知道一个星期是多长。
所以,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给孩子做一个时钟,可以用废纸壳,在上面画上12个数字、时针、分针、秒针等;然后在旁边写上几点要做的事,例如7点起床,8点吃早饭,12点中午饭,14点午休,18点阅读,20点睡觉等。
或者贴起床、吃饭、睡觉等便签,孩子更能理解。
教孩子多看几遍,加深印象,然后把自制的时钟和墙上的时钟进行数字对比,每天提醒孩子,到了几点了,他就知道要干嘛了。
然后再跟他说一天是多少个小时,一周是几天,哪几天是上幼儿园的,哪几天不用上幼儿园,慢慢地孩子就认识时间了。
提高时间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定律,肯定孩子的好习惯
与挑刺相反,我们要找到孩子的长处,肯定他,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优秀,才会内化为驱动力,变得越来越优秀。
跟孩子约定8点出门,孩子磨蹭了一会儿,代替催促他的是,“如果你能再快点就更好了”或者是“这次比上次快了,有进步”,受到鼓舞的孩子,下次会进步更大。
没办法,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并且会为了保持一致性,下次还会进步。
2、让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体会不到磨蹭的代价,自然就重视不了,这也是及时止损的办法。
你说明天8点起床出发去超市,如果超过时间就不去了,第二天孩子真的超过了8点,家长就要坚决执行前一天的约定。
明明叫了几次孩子起床,结果磨蹭起晚了,就让他去挨老师骂,要知道,老师的话在孩子眼里就是圣旨。
所以,让他的磨蹭付出代价,是最有效的。
3、家长要放手
孩子的磨蹭也少不了家长的干预和操心。
见不得孩子做事慢,于是自己来做;舍不得孩子吃苦,于是自己做;受不了孩子的拖拉,于是自己做。
家长做了80%,自然孩子就做20%,没有时间管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太操心的妈。
所以,家长要放手,不然孩子连走路的本能都丧失了。
4、家长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做事拖拖拉拉的,那孩子做事一定也是拖拖拉拉的,因为家长的“榜样”影响了孩子。
一个不整理房间的妈妈,培养不出收拾紧紧有条的孩子;一个穿着邋遢的妈妈,培养不出穿着整洁大方的孩子。
所以,你要孩子学会时间管理,首先自己先去做;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看书,你做到了,自然孩子也能做到。
5、一分钟训练
在认识时间后,孩子还需要知道在一分钟之内能干哪些事,才能让时间概念明朗。
一分钟写汉字,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体验在一分钟时间内能写几个字;一般一分钟内能写10个汉字,他会觉得一分钟能做很多事。
一分钟写数字,让孩子训练写0123456789,看一分钟能写几组;并且对比上次的一分钟,是否有进步,孩子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分钟算数,从简单的开始,1+1=2,依次提高难度,每天做几道题,强化训练。
一分钟收拾房间,刚开始肯定是超过一分钟的,而且还做得不好;没事,每天进步一点,后面就能一分钟内收拾好房间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鞭子赶着孩子做事,说一件做一件,不如培养他自我规划的能力,自我规划就属于时间管理的一种。
时间管理是一笔财富,不仅在学习上,而且今后在职场也是大有用处的。
我在研究了很多学霸时就发现,同样的时间,他们做的事比其他人多得多,关键就是时间管理,没有时间管理就没有效率,何谈成绩?
希望家长们都重视起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